打造美麗烈山 建設幸福鄉村》》》活動策劃公司《《《
中國農村小康發展研究中心肖丙海一行在榴園村調研
中國農村小康發展研究中心肖丙海一行烈山調研紀實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財經頻道(記者:許順喜)報道: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建設美麗中國,不僅是對人民期待的回應,而且是對諸多挑戰的應對,要贏得真正的富裕文明,必須守住綠水青山。中國的發展面臨諸如人口增長、快速城市化、氣候變化、資源短缺以及生態系統退化等的挑戰,只有以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并列,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保持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當地工作人員給肖丙海講解榴園種植石榴的歷史
就在全國各級政府努力建設美麗中國,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的進程中,安徽省淮北市烈山鎮在這個進程當中率先走在了全國人民的前列。
烈山鎮為什么能走在全國致富奔小康的前列?它們又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經驗呢?近日,記者隨同中國農村小康發展研究中心綜合辦主任肖丙海、宣傳處處長董斌、處長助理馬麗娜及研究員樊立輝一行專程到安徽省淮北市烈山鎮洪莊村、榴園村等地進行了調研。
美好鄉村 幸福榴園
據記者了解,榴園村位于安徽淮北市東部山區,龍脊山腳下,共有12個村民組,人口2900多人,土地面積2857畝,石榴種植面積8萬畝,1 個黨總支、3個個黨支部,83名黨員, 村里經濟主要以生產石榴和農作物為主,特色經濟有石榴種植、特種養殖、休閑旅游等.2012年人均收入11000元。
當記者隨同中國農村小康發展研究中心綜合辦主任肖丙海、宣傳處處長董斌一行走進全國有名的軟籽石榴基地淮北市烈山區烈山鎮榴園村時,你會發現整個榴園村院內院外全是石榴樹,整個村莊被被淹沒于石榴叢中。
這個村莊為啥種這么多石榴呢?在調研中我們隨機問了村里一位姓宋的長者,據宋大爺介紹,這里是我國六大石榴產區,如果談及石榴種植的典故可以追朔到清明時期。因為清朝、明朝時代我們這里石榴就曾是宮廷貢品。進入90年代,榴園村又開始了新一輪大規模種植,由于這里人多地少,人均只有三分地左右,而石榴的收入幾乎是普通農業種植的好幾倍。在烈山鎮鎮政府的指導下,把石榴多次改良和引進新的品種模式,使石榴品牌的產業鏈得到進一步延伸,有單一模式到深加工產出比收入突飛猛進。為當地農民增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致富能手宋浩拿著自己種植的石榴給肖丙海主任觀看
去年在進行新農村建設時,區里沒有大拆大建,而是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對每家房屋進行整修,既保持了特色、又美化了村容。 這是村民對調研組所說的話。
在調研中,我們有幸碰到該村致富能手宋浩,當中國農村小康發展研究中心綜合辦主任肖丙海問及村里的變化時,宋浩說:提起過去的榴園村是又臟又亂,到處都是草垛、枯枝,連一條像樣的路都沒有,雨天根本沒法出門。現在我村像花園般的綠色村莊 村民家的房子或一層或多層,都是白墻紅瓦,風格統一;墻上還繪有宋濂借書等歷史故事。村中道路都被修成水泥路; 還建設了休閑廣場、衛生室、公廁、垃圾收集房、衛生室等設施一應俱全。看病就在家門口,學校的條件不比城里差,環境更比城里的好! 從宋浩一臉流露出的笑容就足以證明村民的幸福生活。
在記者的要求下,宋浩帶領調研組一行走他的家里,剛到他家門口就發現院里院外和各個墻角種的全是石榴樹、石榴盆景、石榴品種等多種高效農業。當我們走進他兩層小樓的大廳就會發現亮麗的地板和石榴能手的證書。當記者問及宋浩致富的經驗時,宋浩說:這要感謝黨和政府給予的好政策、好指導,加上自己還要勤快、多多專研,我自己除了地里種植石榴外,院子里栽培了20多盆盆景,每個盆景能賣1500多元,今年的石榴價格還好,是以前的兩倍以上,去年年底,我們家能收入近10萬元。
致富能手宋浩給調研組講解庭院經濟的發展
據記者了解,過去,榴園村村民們都靠種植石榴為生。從今年起,村子里隨著新農村的建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所有的住房統一進行了風貌整治,配套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全國首家石榴博覽館即將破土動工。目前,榴園村農業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致富、農村社會穩定。以美好鄉村 四季榴園建設為重點,榴園村的文化軟實力逐漸提高,按照區指導、鎮監管、村實施的模式,榴園村更加具有自己的特色與魅力,掀起了美好鄉村的建設高潮。在了解了榴園村的發展現狀和村民生活。
美麗洪莊 幸福生活
洪莊村位于淮北市南郊,離淮北市8公里,總面積2.67平方公里,總人口3158人,2005年成立黨委,下轄4個黨支部,黨員138名。2011年全村實現總產值3.56億元,集體收入1428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0158元,被稱之為淮北第一村。
洪莊村的新貌
據記者了解,洪莊村生產以種植業為主,特色經濟有蔬菜、花卉、水產養殖。洪莊生態經濟圈建有集生產、科研、休閑、觀光于一體的占地2600畝的省級農業示范園,其中包括1600畝的水產養殖區、400畝的畜禽養殖區、600畝蔬菜種植區,興建了占地30畝年屠宰生豬20萬頭、黃牛10萬頭的天貝食品加工廠,在發展種植、養殖的基礎上,堅持發展立體生態農業,推廣豬沼菜立體種養模式,建成可供1000戶村民用氣的沼氣站一座。投資興建年產煤12萬噸的洪楊煤礦等集體企業6家,扶持民營企業10余家。村里興辦了洪莊陵園、自來水廠、農民素質學校等便民設施,村里先后被授予省五個好村黨委、全國土地復墾示范區、全國文明創建先進示范村、同時參加聯合國全球500佳生態村評選并獲提名獎。2008年全村工農業總值達兩億元,人均收入突破萬元大關。
洪莊村村民住宅
當記者隨同中國農村小康發展研究中心綜合辦主任肖丙海一行到達洪莊村時,走進洪莊村首先引入記者眼簾的是整齊的高樓大廈和整潔的村容村貌,在這里似乎已經感覺得不到農村的氣象,猶如走進市區家園的生活。
提起洪莊村,熟悉的人都會情不自禁地贊嘆這里發生的巨大變化。變化最大的,是這個村建起了農民生態小區。該村農民生態小區立足塌陷區特有的地貌,按照城市的高標準設計;小區四面環水,中間建設功能齊全的服務區和休閑娛樂廣場。農民生活在生態小區,將徹底告別傳統的生活方式,真正變成了市民。
洪莊村新上任的書記王春梅給肖丙海講解村里的剪紙文化發展
喜上眉梢的洪莊村民,心中都有一筆賬:上個世紀90年代,村子還不太富裕;大面積塌陷后,很多人失去了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土地,成了無土地、無收入、無工作的三無農民。近十多年來,由于各級部門的關心和支持,村兩委帶領群眾想方設法脫貧致富,將塌陷區開發成精養魚塘,建特種水產養殖基地、節能溫室等,村容村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村民的人均年收入由過去的幾百元猛增到如今的近萬元。該村先后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鎮、全國土地復墾示范區、全國造林綠化千佳村、淮北市小康示范村、創建全國文明村鎮先進村,并獲得聯合國全球500佳生態村提名獎。2000年、2005年村里發展帶頭人顏獻明、劉長領先后獲得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在調研時,洪莊村新上任的書記王春梅說:當初建設農民公寓,不僅僅是為了改善農民的居住環境和條件,更重要的是將為洪莊村節省出600余畝土地;這些土地可以興辦集體企業、加大招商力度、安置村民就業,成為洪莊進一步發展的新空間。現如今,我們在原有基礎上又大力發展文化產業,處引資一個產業園外,村里還有剪紙、根雕、手工藝等多項文化產業。
洪莊村的手工藝品《孔雀》
2009年洪莊村開始著力推進文化產業的發展,成立了洪莊文化藝術有限公司,主要發展中國結、剪紙。目前公司已經發展到200多職工,既帶動了村民就業,又打造了文化品牌。公司生產的中國結(孔雀開屏)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并被中央對外聯絡部選中作為國禮贈與國禮證書;2011年獲得安徽省首屆旅游商品大賽銀獎和十大特色旅游商品獎。
當記者和王春梅談及洪莊村未來的走向和發展時,王春梅說:我們在原有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同時,也希望得到中國農村小康發展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借助你們小康中心立足北京這個大舞臺,多信息渠道,把我們的文化品牌推向全國。
據了解,烈山鎮榴園村和華家湖村被列入烈山區2013年美好鄉村建設村。為確保2013年底達標,該鎮專門成立了由鎮黨委書記、鎮長任組長、鎮黨委副書記任常務副組長、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美好鄉村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和相應工作組。各成員單位圍繞各自目標任務和重點工作,各司其職,各負其責。
為加強管理,確保環境清潔,該鎮成立了華家湖、宋莊、趙莊、塔山四個環衛隊伍,負責各自區域的日常保潔,廣場、景點的草坪、路燈、宣傳牌、文化牌等公共設施的看護。同時對環衛工作建立健全嚴格的管理制度和獎懲機制,從環衛工人到村鎮領導明確分工,細化責任,嚴格獎懲。
烈山鎮黨委書記任啟飛向小康發展研究中心肖丙海介紹美好鄉村的發展
據烈山鎮黨委書記任啟飛介紹,目前該鎮已經把美好鄉村建設作為改善村莊人居環境、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提高群眾生活質量的重要民生工程和推動經濟增長的重大發展戰略來抓,扎實做好美好鄉村建設,提升群眾幸福指數。
現如今,老百姓最大的期盼,除了居民收入持續增長、社會保障不斷完善之外,還希望呼吸的空氣更新鮮一點,流淌的湖水更清冽一點,居住的城市更自然一點,生活的國家更美麗一點。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美麗中國,讓人耳目一新,這也是全體中國人的共識。安徽省淮北市烈山鎮以實際行動讓百姓率先步入小康的水準,打造出了美麗烈山,幸福鄉村。